丹阳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丹阳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郑玉莲: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     来源: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产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升华与理论创新,是党中央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决策,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理论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质的跃迁,由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构成,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在乡村领域,新型劳动力表现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乡村劳动者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新型劳动工具表现为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装备等智能化手段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生产方式;新型劳动对象表现为乡村生产活动空间和技术边界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实现乡村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生产效益显著增加,重点在改革,关键在行动。

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四对矛盾关系。一是处理好提升效率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乡村发展不应仅仅追求效率提升和产值增加,还需创新农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广大农民和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包容性、共享性发展。二是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不仅要持续推动乡村经济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还要实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乡村打造成绿色乡村、将农业打造成为绿色产业。三是处理好大产业与小农户的关系。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是我国乡村的基本国情。四是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草率,不能急于求成,勇于探索试验,追求“试对”但也要敢于“试错”。

系统谋划,着力强化乡村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力度。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激活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快速迭代。面对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必须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取得具有显著突破性和产业引领性的世界级科技成果。二是强化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各种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主动规划、加速发展未来农业领域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面向具体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案,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新”提“质”,以“质”增“效”。三是强化支持力度,促进涉农企业创新发展。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力量,要强化企业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强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引领乡村形成新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加快建设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高新产业体系。利用新技术,打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深度挖掘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创富、农村文明繁荣。一是强化系统布局,加强乡村产业园区建设。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贯通产业链与创新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联合体,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二是拓展发展思路,开辟乡村发展全新赛道。将农业的发展边界逐渐拓展至第二、三产业,探索发展营养健康、公共卫生、乡村文旅等诸多新领域,加速培育生物种业、智能农机、生物肥料、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三是激活新质引擎,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智能化是推动乡村数字化经济跃升式发展的新引擎,要重点谋划和部署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加强畜禽养殖管理智能化工程、渔业智能化工程、智慧农机发展工程、病虫疫情防控治理智能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提升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精准发力,加速培养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育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一子”,培育人才则是“关键一招”。一是健全农业人才教育培引机制。构建与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二是构建校内外协同联动的专业教育体系,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内容,进一步结合地区的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引进专业人才,参与到乡村新行业新领域,促进乡村多元化发展。三是建立高效的技术推广机制,推动农业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农业研究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设置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服务团队,保障农户和乡村企业能够快速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为各类乡土能人提供更多施展才华、创造价值的机会与舞台。

(作者为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专项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三重’效应、弱化成因与对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MY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