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丹阳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靖飞 王玉玺 宁明宇:关于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1-25     浏览次数:     来源: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单独列出,这在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尚属首次。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来看,种子问题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选择。如何“藏粮于技”?关键是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以此来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种源“卡脖子”问题需要清晰认识和正确对待。

鉴于此,本文仅针对农作物种业开展讨论,首先明确农作物种源的概念,然后以农作物种子产业链为视角探讨农作物种源“卡脖子”的特殊性,进而分析农作物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与种源的关系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界定,“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农作物的栽培种、野生种和濒危稀有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遗传材料,其形态包括果实、籽粒、苗、根、茎、叶、芽、花、组织、细胞和DNADNA片段及基因等有生命的物质材料”。

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种源”概念的解读。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文字叙述来看,“种源”不是“种质资源”的简称,或者说,“种源”不等于“种质资源”。

“种源”概念的理解要放到具体语境中。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目前我国有些种源过于依赖国外,存在‘卡脖子’现象,确保种源安全,一是要加强育种研究,二是加强育种成果的应用推广”,这里面的观点可以看到“种源”是“品种”。

再回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表述里面的“种源”,“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样来看,种源“卡脖子”就是种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种。所以,这里的“种源”是农作物种业里面的商品种子。

按照上述农作物种源与种质资源概念的解读,两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第一,农作物种源是种质资源的一种,根据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概念,其包含“农作物的栽培种、野生种和濒危稀有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遗传材料”,作为商品种子的种源是农作物的栽培种,自然是种质资源,但这时候其主要作用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第二,农作物种质资源决定种源的质量,在现有种质资源中,任何遗传材料都不可能具备与社会发展完全相适应的全部优良基因,就需有足够数量的种质资源,如果没有,将使得品种选育工作可供利用的遗传物质基础狭窄,进而影响到育种效果,也就是农作物种源的质量不高。第三,拥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并不意味着就有优良的种源,拥有良好的种质资源,仅仅是意味着品种选育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基础,但是,拥有良好的种质资源并不意味着种源就没有问题,开发和利用种质资源是存在技术约束的,所有才有了种源“卡脖子”技术要进行攻关的要求。

二、农作物种源“卡脖子”的特殊性

我国各个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专指由国外相关领域明显领先国内技术水平造成的情形。一说到“卡脖子”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卡就死”,这对一个产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种业位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源头,不容有失。

对种源“卡脖子”产生原因及影响的分析需要站在农作物种子产业链上来看。农作物种子产业链是依据商品种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客观实际,由相关环节组成的纵向链条。我国农作物种业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种子生产环节已经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一致的程度。农作物种业容易形成“卡脖子”的领域主要存在于种质资源和育种两个环节。

从种子产业链条来看,种质资源是保证种源持续稳定健康供给的因素。玉米育种是受到种质资源约束最明显的粮食作物。由于缺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受到了巨大的限制。我国种质资源有优势的主要是原产于我国的水稻和大豆。这种由种质资源带来的种源受限会不会“卡脖子”呢?按照“卡脖子”的标准,一种情形是致命性的影响,另一种情形是局部影响整体运行。种质资源的先天缺陷对种源的影响还达不到上述两种情形,通过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国外种质资源的力度,拓宽引进渠道,是可以降低种质资源影响的程度的。

蔬菜种子和花卉种子领域在我国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率先进行市场机制改革,在种质资源缺乏和先进育种技术利用不够的情况下,高端蔬菜和花卉种子主要依靠进口,这两个领域属于“强卡脖子”领域。也就是说如果国外种子企业断供,我国蔬菜和花卉种子可能面临致命性的影响。水稻、小麦和大豆种源,因为拥有相对丰富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不存在“卡脖子”情形。玉米种源的影响更多还是来自于“种质资源”,国外种子企业或者品种发生异常变动,不会给整个玉米种源带来致命性的影响。

形成“卡脖子”的关键因素不可替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卡脖子”,从我国当前种源供给情况来看,还不存在“一卡就死”。前文提到的蔬菜和花卉种子领域,即使国外企业断供种源,国内也有可以替代的种源,无非是种源质量上的差距带来蔬菜和花卉生产效益的下降。玉米种源供给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国缺乏更丰富的种质资源使得育种基础狭窄,种源的质量提高缓慢,但也不会“一卡就死”。目前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还不够充分,把这部分潜在的生产能力挖掘出来,我国玉米种源供给仍然能够保持正常水平。这从我国近两年玉米通过审定品种的数量就可以看到。

但是,当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种源“卡脖子”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卡脖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转基因是在原来的品种基础上加入“基因”,也就是在种业产业链中加入基因供应商的新的产业链。

目前全球主要的基因供应商(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同时也是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如果把基因供应给其他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就相当于给自己树立了更多竞争对手,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些基因供应商是不会把基因或者最优秀的基因给其竞争者使用,这样的话,就可能演变成几大基因供应商成为整个种子市场寡头的局面,原来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因为被扼住“基因”咽喉,被迫退出种子市场。

综合上述分析,农作物种源“卡脖子”的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农作物种源严格意义上的“卡脖子”情形不存在,不会出现“一卡就死”,这也是区别于工业产品的最主要地方,即使出现国外种质资源供给约束或者品种选育技术瓶颈,影响的是水平上的差距,在农业生产上显现出来的结果是农产品产量水平、质量水平存在差距,但绝不是“无”。第二,农作物种源供给想“卡脖子”也“卡不住”,农作物种业领域任何带有“卡脖子”倾向的举措,都有可替代方案,最简单的情形就是保持在原地踏步的状态,在农业生产上还是“差”而不是“无”。第三,因为有替代方案,就可以主动选择是否接受农作物种源“卡脖子”,例如转基因产业化这种情形,目前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基因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假设转基因产业化仍然可以不用转基因,或者不使用更高利用价值的基因,这时最大的影响不是种业而是农业,需要辩证地看待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三、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我国农作物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玉米和大豆领域。玉米受到种质资源和基因的双重影响,此部分主要以玉米为例,分析种质资源和转基因带来的影响,以此来证明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种质资源与粮食安全

根据我国整体国情和玉米生产实际,1961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资源利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11980年,这二十年国家处在封闭状态,相应的玉米种源主要来自于对我国本土种质资源的利用;第二阶段是19802000年,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二十年,玉米种源的改进开始有国外种质资源的贡献;第三阶段是20002019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种业开始市场化改革。

(二)转基因产业化与粮食安全

转基因产业化给粮食生产带来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美国是全球转基因发展最积极的推动者,其玉米生产经历了完整的从普通品种到基因品种的发展历程。巴西和阿根廷是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积极接受者,其玉米和大豆种子市场已经被跨国种子企业所控制。但是,从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和大豆全球生产和贸易地位来看,两国玉米单产水平提高明显,大豆种植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由此带来两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大幅提升,改变了玉米和大豆世界贸易格局,巴西从玉米的净进口国发展成为玉米净出口国,两国大豆贸易规模得到扩大,已经发展成为美国主要的大豆出口竞争对手。从巴西和阿根廷的情况来看,种源受到跨国种子企业的控制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按照“卡脖子”标准来看,一旦跨国种子企业断供“基因”,就会对两国玉米和大豆生产带来致命性的影响,但是在未断供的情况下,引进转基因技术带来农业生产进步,粮食安全的根基得到稳固。

(三)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的辩证关系

1.农作物种源“卡脖子”一定会影响到粮食安全。

2.农作物种源“卡脖子”不会撼动粮食安全的根基。

3.自然规律与必要的种业市场管理决定了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不会实际发生,因而就不会影响到粮食安全。

4.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农作物种源“卡脖子”的极端情况也是不会发生的。

5.农作物种源“卡脖子”带来的是利益格局的再分配,本质上与粮食安全无关。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农作物种业市场化改革以后,外资进入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外资对我国种业的影响仅是局部性和区域性的,对整个产业安全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到现在,外资企业品种在我国种子市场的份额不到3%,外资企业对我国种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同时,由外资企业进入带来的技术扩散,促进国内种子企业管理和生产升级的正向作用非常明显。正确看待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对更好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启示

1.从我国农作物种业目前的现实来看,“一卡就死”的种源“卡脖子”问题不存在。

2.在对待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上不要谈“卡”色变,处处设“卡”,适度接受“卡脖子”也是当前情境下的次优选择。

3.在应对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上,一定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必须以破解“卡脖子”为终极目标开展种源供给的技术攻关,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

(二)政策建议

1.正视农作物种质资源在资源禀赋方面的现实约束,加大引进国外种质资源的力度。

2.充分利用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现种源供给的理性增长。在正视种质资源约束的同时,也一定要看到我国在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方面的不足。

3.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科研机构的改革,彻底改变我国农作物育种科研“双轨制”的局面。

4.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作物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国内种子企业良性发展。